3月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及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协办的首部“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率先面向西北五省、内蒙古和山西启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一级教授刘伟,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高宝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谢富胜,我校校长孙庆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邱海平、经济学院副院长范欣,西北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剑利,经济管理学院班子成员,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20余所中西部地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以及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教育的80余位教师参加会议。开幕式由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志飞主持。

孙庆伟在致辞中向莅临会议的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是“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的首部成果,对推进中国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他表示,在西大召开此次研讨会,搭建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师教研交流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创新,必将有助于提高西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为推进政治经济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扎根西部、堪当强国伟业重任的经济学人才贡献力量。

刘伟在致辞和主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中国系列”经济学教材建设的背景和进展。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将使世界上步入现代化的总人口翻番,中国面对困难、挑战做出的创新与贡献,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前所未有。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中国经济学科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客观趋势。2021年,13所高校、25个团队启动首批9部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2024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组和南开大学编写组分别撰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首批正式出版的成果。而后,他强调该部教材的建设和使用具备三大优势:一是立足中国客观实践、扎根现实国情展开理论提炼;二是注重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阐释,理论体系严谨;三是依托已有的教学探索基础和丰富经验。该教材明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涵盖基本经济制度、微观运行、宏观治理、发展、开放等篇章板块,强调制度规定性、各板块紧扣制度动因成为鲜明特色。刘伟还指出“中国系列”经济学教材的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逐步成为学界共识。在各方努力下,相关工作进展迅速,未来中国本土教材体系将不断得到创新发展。

高宝荣在致辞中表示,陕西在争做西部示范、谱写陕西新篇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生动素材。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能够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以及方法路径,更好发挥“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的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

谢富胜在致辞中表示,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系列·经济学”教材的重要成果。本教材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主线,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发展经验,系统梳理中国经济理论的独创性贡献。它的出版发行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提高我国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与教材建设主旨演讲环节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做了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政治经济学》的报告。他指出,构建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需要两大核心条件:一是经济制度基本成熟定型,二是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当前,我国已具备这些条件: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历经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阶段的探索,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基本定型,为理论构建奠定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已实现全面小康,正迈向高收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这表明,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正当其时,将为社会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我国的政治经济学在经历三代人的传承发展之后,当代政治经济学基本定位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的政治经济学,其基本主线和逻辑仍然是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展开。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邱海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如何讲好这门新课成为当前关键——教师需以“创新性”为主线,通过中西经济理论比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范式突破。该教材首次明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体现了从理论自信到实践自信的升华。作为首部“中国系列”经济学国家统编教材,它凝聚了全国学者智慧,是新时代"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突出其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吸收西方有益成分的独创性,帮助学生构建对中国经济规律的系统性认知,真正实现思想上的"站起来"。

西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何爱平做了题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与教材建设》的报告。她指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教材作为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是理论创新成果的系统化呈现。"中国系列"原创教材的编写,不仅凝聚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成果,更标志着我们从实践经验总结迈向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教材的推出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模板。

课程建设交流发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范欣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展开深入研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做了题为《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发言,重点阐述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历史传承,课程创新建设的整体思路、具体路径和支撑体系。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潘永昕做了题为《数智时代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转型》的发言,探讨了数智时代人才培养转型与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以及兰州大学政治经济学相关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建国做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思考》的发言,系统分析了教材特色优势及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书记敬莉做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汇报》的发言,分享了面向全校统开课程的情况和课程建设经验。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敏做了题为《<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发言,就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与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分享。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尹海员做了题为《陕西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发言,主要介绍学院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玉和做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与思考》的发言,交流了课程建设实践。陕西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邢战雷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提出见解。

下午第一环节教材框架要点讲解会由西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何爱平主持,教材副主编谢富胜和主创范欣就教材的整体框架设计、章节逻辑关系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内容进行系统解读,帮助与会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核心要义、特色与使用方法。
教材答疑与交流讨论会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吴丰华主持,教材编写组代表及西部地区各高校相关领导和教师参加。教材编写组专家针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疑问进行现场答疑,并就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如何创新教学方法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建设,就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式出版及推进课程建设,对于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及深刻融入人才培养具有标志性意义。此次教学研讨会的召开不仅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普及与应用、提升西部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搭建西北地区高校经管学科教师交流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