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经济增长质量论坛2017年第8期(总第51期)在长安校区4号楼4512教室举行。我院2014级经济学基地班本科生张淑婷和吴凯分别作了题为《家庭子女照料抑制了女性劳动供给吗?》和《国有企业冗员促进了就业吗?》的论文报告。报告由数理经济与统计学系钞小静教授主持,我院经济增长质量研究团队的部分教师、硕博士生及本科生二十余人参与了本次论坛。
张淑婷同学借鉴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里·斯坦利·贝克尔(Gary Stanley Becker)提出的时间分配和个体效用最大化模型,来对我国女性劳动供给受家庭子女照料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两个命题:1、照顾子女的效用与工作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2、照顾子女的成本与照顾子女的时间投入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由此,文章提出了“家庭子女照料成本对女性劳动供给存在负向作用,即子女照料成本越高,女性会倾向于减少劳动供给”这一假说。随后,文章根据1989—2011年CHNS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对以上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女性的劳动供给时间和劳动参与率的确会受到照料子女活动“负效应”的影响。最后,文章在女性劳动的社会保障等三个方面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吴凯同学从社会整体就业的视角出发,结合文献对国有企业冗员的成因及后果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对已有研究中的企业救助模型进行了拓展,将企业的决策集中于对劳动的雇佣上,考虑了不存在冗员约束的基准情况和存在政府补贴的拓展情况,并依据以上两种情形提出了相应的命题和假说。文章将国企冗员对就业的影响分解为国企自身的正就业效应(国企就业的增加)和对非国企的负就业效应(民企积累和就业的损失和国企冗员负担对非国企的转嫁),并结合2000-200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加以实证检验,结论认为我国国有企业冗员的负就业效应大于正就业效应,从而导致了社会整体就业的损失。最后,文章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魏婕副教授、郭晗博士分别从逻辑的合理性、变量指标和计量方法的选取等方面对以上两篇文章进行了精彩点评,参与论坛的老师与同学也围绕着数据库选择、模型设定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