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集学术研究、展览陈列、展示宣传等专业服务于一体的文化场所,近年来,博物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环境下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在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中,四川省博物馆群紧抓数字技术新产业革命的新机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主动求变,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不断突破自身限制,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在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发扬和文旅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新成绩,将美的内容传递给社会各界。
基于此,结合团队老师“基于深度学习的黄河流域博物馆旅游时空模型构建与应用”与“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文化旅游时空认知分析及演变模式研究”项目课题,7月14日,“西北大学四川省博物馆调研实践队”以数字化最为典型的成都博物馆为切入点正式开始了第一天的调研活动,旨在为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文化旅游路径创新提供更加充分地理论实践支撑。
1.成都博物馆
成都博物馆一层为人与自然专题展,二层至三层为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以及临展一支铅笔的诞生,四层为近世篇和民俗篇,五层为中国皮影木偶展。
全体队员在导游的讲解下参观所有展厅,其中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秦汉石犀最令人影响深刻。秦汉石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同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和艺术价值。它不仅具有水则的功能,也是百姓心中的“镇水神兽"。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次参观调研中,我们非常显著的体会到在成都博物馆博中数字技术的促进作用。通过运用虚拟修复、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了石犀等文物的修复。与此同时,成都博物馆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了“奇妙漫游云逛展”专题活动。通过精品展览内容集纳的形式,运用现场语音讲解、VR视频讲解、三维文物展示等多种手段,带领用户穿越远古,相遇未来。
文化是博物馆力量的根基,数字化是博物馆获取发挥力量的重要渠道。各位队员在此次调研中都深刻体会到了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旅游发展中必不可缺的作用。只有将数字技术以与文化深度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博物馆的力量,促使博物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2. 成都天府美术馆
作为对博物馆内容的补充,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7月15日实践团队团队前往成都天府美术馆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深入挖掘后疫情背景与数字化大趋势交织下,艺术馆类地的发展现状和突围路径。
成都市美术馆新馆分为A馆和B馆,两馆隔湖相望,其中A馆也称天府美术馆,建筑造型远望如徐徐展开的巨大花瓣,亭亭玉立于湖面。B馆也称当代艺术馆,设计灵感来自杜甫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屋顶设计成两翼徐徐下降的山形,并且铺设了上万平米的草坪,设计的本身便是艺术与数字科技的交织。
经调研团队的考察调研,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着美术馆的发展,预约限流成为各美术馆不得不为之的措施之一。面对这一现状,上网上线成为博物馆、美术馆与观众维持联系的首选途径,今年,成都天府美术馆线上展览、线上教育、对话策展人、社交媒体互动等线上项目层出不穷。新冠肺炎疫情已然改变了美术馆对数字世界的看法,凸显了现有问题,并加速了已经开始的数字化变革。
在尝试数字化的过程中,天府美术馆重点通过线上展览进行突围——利用VR等新技术将美术馆的展陈空间搬到互联网上尝试利用馆藏资源服务社区,与社区或学校联合推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如开设了抖音、快手、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对其馆藏、展览进行宣传推广,保持与受众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天府博物馆在数字扫描、3D打印与内嵌式屏幕交互上也都做出了很大的创新,在后疫情时代,为艺术馆的创新式展示与运营开辟了新路径。
在此次的调研中,队员们对于后疫情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以博物馆为典型的文旅产业发展突围有了新认识,把握好数字化的方向和趋势,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文化旅游资源的展示、营运模式,对文旅资源管理模式创造性转换、创新型发展至关重要。队员们会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把握好数字化转型趋势,利用好所学经济管理知识,为文旅资源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